新疆地名的由来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简介
位于中国西北边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又与甘肃、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区为邻,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1718万,包括 47个民族,主要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数最多,占全区人口的46.69%。
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8个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3个直辖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
新疆四周高山环绕,北有阿尔泰山形成屏障,南有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婉蜒不断,西有古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中部则横亘着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人们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及吐鲁番、哈密一带的东疆3大部)北疆有准噶尔盆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疆有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个新疆的地形呈“三山夹两盆”特征。
新疆的河湖众多,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以及赛里木湖、布伦托海(福海)、博斯腾湖、喀纳斯湖等,汇聚了丰富的山地降雨和冰川融水。这些河网及人工渠网(坎儿井)滋润着一片片草原及绿洲;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塞外风光。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季长、寒冷,夏季短、炎热,春季、秋季变化剧烈。有全国最为炎热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温达49.6℃;最低温的北部富蕴县可可托海,极端低温达一51.5℃,寒冷程度仅次于黑龙江漠河。新疆的光热资源非常丰富,天上云层薄,日照足,全年日照时间居全国前列;辐射大,幅射强度仅次于青藏高原。新疆气候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冬春秋三季都有寒潮人侵;寒潮的人侵,加上气温变化急剧,新疆成为多风的地区,“老风口”、“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为数不少。
新疆历史悠久,古称西域,在西域大大小小的绿洲上,自古以来就孕育了生命,发展了文化,形成若干个小国。汉朝以前,它们受匈奴统治和掠夺,西汉以后,新疆正式归人汉朝版图,统一于中央政权。之后各朝代,都对西域进行了管治。
自2000多年前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之后,络绎不绝的商旅骆队载着丝绸、陶瓷、茶叶、丝织品,由中原经过黄沙漫漫的漠地,经帕米尔高原到波斯、罗马Z又从西方驼上棉花、糖、玻璃、香料,翻过葱岭,穿过荒漠,直到中原;形成一条繁忙的商路。后人将这条连接中西文化经济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频繁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丝绸之路中国段主要都在新疆,丝路的许多中西文化沉积,都可以在新疆现存的文物遗迹中找到。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有伊斯兰教、喇嘛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等8种宗教并存,各种民族宗教节日,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麦德尔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塔吉克族的灯节、播种节,等等,为新疆的民族及民俗文化增添了艳丽的姿彩。
新疆是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区,巍峨的高山,高耸人云的雪峰,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晶莹的冰川,碧澄的湖泊,浩翰的戈壁沙海,辽阔的草原及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冰川与火洲为邻、沙漠与绿州相映的奇特景观;加上古丝路上的文化沉积,古城堡、古石窟、古寺庙、古驿站、古屯田遗址、古墓葬及千年干尸等各种文物留存;还有47个民族、8种宗教的民族及民俗风情,各种民族风格的建筑、服饰、歌舞、习俗、美食,组成了新疆旅游最迷人的风景,吸引四方旅游者来此休闲度假,寻幽访古,冒险探胜。
新疆的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航空相配台,覆盖全疆,联通国内外的交通网络。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公路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连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南接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公路相结台,连接区内地、州、市、县,沟通城乡铁路有兰新线、北疆线、南疆线横贯东西,连接南疆、衔接内地、沟通亚欧;航空有50多条航线,包括直航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成都、郑州、兰州、天津、海日等国内城市及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伊斯兰堡等国际城市,以及经重庆到香港的定期航线和区内航线,连接区内外40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新疆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整,为旅游者进出新疆及在区内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乌鲁木齐地名由来
乌鲁木齐,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战国时,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当时乌鲁木齐南郊已居住着较多的人群。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较多的人群。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落的游牧民,史称“十三国之地”。到了东汉,乌鲁木齐成为车师六国的一部分。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政府在距今乌鲁木齐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是当时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收税城、管理城和供给城,也是乌鲁木齐第一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著名诗句。十八世纪中叶,城市雏形开始形成。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遂取代伊犁成为臂控天山南北的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迪化成为自治区首府,并于1954年2月1日恢复乌鲁木齐市名。
塔城地名由来
元朝时候,成吉思汗的军队到达中亚,士兵缺水大量死亡,大将伯颜下令宰杀当地盛产的旱獭,喝血解渴.蒙古语旱獭称“塔尔巴哈“,驿站在蒙古语中称“台“因此有了“塔尔巴哈台“的名字.直到民国二年,塔尔巴哈台更名为塔城县.1984年11月17日撤塔城县,设塔城市~!
伊犁的由来
伊犁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块宝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古代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亚洲内陆腹地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自古闻名遐迩。如今的伊犁是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是全国的即辖地区(塔城、阿勒泰)又辖县市(八县二市)的副省级自治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人口419.31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锡伯等47个民族,世居民族有13个,素有“东方人种博物馆”之称。
“伊犁”因河而得名,史称伊列(汉)、伊例(晋)、伊丽、帝帝河(唐),在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中称“伊拉”,元明时期又称之为“亦列”、“亦力”等。上述称语都是汉语译音,其含义和语种目前还不清楚。
“伊犁”这一称谓是清代乾隆年间正式确定的,始于乾隆对准噶尔贵族叛乱的平定。当时兵部尚书梁诗正在《平定准夷颂》中将此决胜之地首称“伊犁”,乾隆皇帝欣然应允。其后,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受命编辑的《西域同文志》时,正式将其规范为“伊犁”,取义于“犁庭扫阁”(又称“犁庭扫穴”,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寓意为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鉴于伊犁的重要地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伊犁的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住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节制西域各军政事务及外藩事务,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自此,伊犁也就成为统辖西域各地军政、文化中心。
据史料记载,伊犁最早为塞人聚居,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从敦煌、祁连山一带西迁的大月(rúo)氏灭塞,占据伊犁。汉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左右)乌孙昆莫猎骄靡率众西逐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在此重新建国(史称乌孙国)。之后依次为柔然、西突厥、准噶尔蒙古,及至清朝平定西域,前后跨越二千余年,上述每一个民族均属不同语系,而“伊犁”这一名称在日常生活中又为各民族所共同援用,并无语种之争,很难说“伊犁”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权且将其视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共同所有吧!
“昌吉“地名的来历及其含义
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 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
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 “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
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官员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 的。
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著称这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历史的脉络相承的关系呢?
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我们认为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
吐鲁番名字的由来
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代为车师前国、车师前王庭,唐时称高昌、西州、火州。它位于东天山的断陷盆地中,西距乌鲁木齐182千米。吐鲁番是新疆旅游热点之一,素以环境特异、古迹遍地、物产丰富著称于世。吐鲁番是中国“最热”、“最旱”、“最低”、“最甜”的地方,其自然环境独特、神奇。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仅国家级和自治区测验的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4处之多。它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包括: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葡萄沟、火焰山、苏公塔、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吐鲁番名字的由来?
告诉你吧,从前有个人~他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他说了句~~啊~吐鲁番,从此以后吐鲁番就叫吐鲁番了。
库尔勒地名由来
库尔勒概况--库尔勒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维语中“库尔勒”的意思是“张望、眺望”,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道的要隘,现在又是南部新疆的交通枢纽,而且这里还出产著名的香梨。在库尔勒的周围分布着不少世人熟知的著名风景点,有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湖、芦荡摇曳的博斯腾湖、被称为“八百里绿色走廊”的塔里木河与塔克拉玛干游览区、焉耆盆地中最大的古城遗址——博格达沁故城、七个星千佛洞以及出现在陆游诗句中的轮台故城等,这些景点都很典型地代表了南疆的风景特色。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嘉陵江蜿蜒其间。今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将万县、黔江、涪陵两市一地所辖行政区域划入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
重庆从周初巴国定都江州到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如果从禹娶涂山的传说算起,更在4000年以上。但“重庆”作为地名出现在史籍上却比较晚,已发现的记载“重庆”这一地名的正史文献时间,最早的是《宋史》“光宗本纪”和“地理志”。关于重庆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帝王“潜藩”(指皇帝在未即位前的封地。宋制:在即位后均升为府等)而名。重庆在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为帝,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是为“重庆”得名之始。二是合取两地的地名为名,因重庆位于绍庆与顺庆之间,即取双“庆”之意为府名。至于重庆简称“渝”,则因重庆曾三度为渝州州治(隋开皇元年至隋大业三年,唐武德元年至唐天宝元年,唐乾元元年至宋崇宁元年)而得名。
在殷周时期,重庆属以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直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大将张仪灭了巴国,重庆地区才统一到秦国版图之中。秦中央政府在原巴地设置巴郡。汉承秦制,西汉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在全国设置了监察地方的13个“刺史部”。这13部虽系监察区域,但却成为后世地方政区州、郡、县三级制的滥觞。重庆地区属益州刺史部。
隋统一全国以后,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重庆地区共设7郡20县。到唐太宗时又划分全国为10道,分道监理地方事务,今重庆地区分属剑南道、山西道和江南道。除“道”这种监察系统之外,全国实行郡(州)县二级制,重庆地区在唐中期大致设置13州(郡)48县。宋代在重庆地区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基本依照唐制,但在名义上和层次上有不少变化,例如改唐时“道”为“路”,由于“一路之事,无所不包”(《文献通考•职官考》),故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一改隋以来的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全国共设置了10行省,重庆地区属四川行省。在省以下辖路、府、州、县,废除宋代军监制度。今重庆地区共设置2路1录事司2府9州21县3长官司1安抚司和2军民府。明代不称“行省”,而称“布政使司”,其下仍设府州县三级制。今重庆地区属四川布政使司,分置重庆府、夔州府,下设3州25县。清代又改布政使司为省,今重庆地区属四川省,到清末重庆地区共设2府2直隶州1直隶厅及2州1厅24县。
民国三年在重庆地区设东川道,共辖36县,其中达县、宣汉、渠县、开江、万源、大竹等县不在今重庆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西迁重庆,1939年定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今重庆地区直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市)的川东行署区(驻北碚),包括壁山、万县、涪陵、酉阳4专区全部及大竹专区的梁山、垫江2县,其时重庆仍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虽改重庆为四川省的地级市,但直到1958年重庆还是计划单列市。1983年国务院再次决定将重庆市列入全国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
- 上一篇:耐人寻味的新疆地名
- 下一篇:新疆地名汉译典故大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