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华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 商机无限>>正文内容

药企GMP认证大限

    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GMP证书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终止《药品生产许可证》,同时撤销其相应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责令停止生产。因此,GMP认证对于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来说,犹如一道生死令。
    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最头疼的,还是那些发展势头不错而资金短缺的中小型企业,他们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之中。如果要通过GMP,就得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改善硬件,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就得投资,要投资势必造成医药的成本提高,价格必然要高,就没有竞争能力。全国各地的中小药企都处于相似的境地之中。
    为通过GMP认证,各制药企业都建GMP厂房,大量资金压在固定资产上,据说全国总投入200亿人民币,这给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造成压力,甚至资金短缺。同时,GMP厂房多而利用率不足,导致大量资产闲置。据统计,药厂的生产能力至少在2001年的基础上扩大了两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约有70%的企业,50%的设备在闲置。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约65%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约50%以上的企业老板在为新品种四处奔波;约60%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承受着新品研发、银行还贷、营销渠道建设、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由于企业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效益,如果我国自己的企业还没有更多、更好的品种可以上市的话,国外医药企业包括洋中药等,拿着许多在本国已不生产的品种和技术,零资金投入就可能占领我们用大量资金通过GMP认证的医药企业,同时享受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今天勒紧裤带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大概有相当比例会因品种问题而将生产线拱手让人。
    医药企业要生存,就要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厂房和设备的技术改造,动辄几百万、几千万投入固定资产中,会造成许多企业因无力购买原材料而“自杀”。但若不进行技术改造,则只有遭遇“被杀”。
    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的专家建议,资金紧张的小药厂不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全部压在GMP改造上,这样会导致固定资本投入剧增,并耗费企业大量精力。而战略联合、资产重组、委托加工是值得企业思考的出路。
 


【字体: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